栏目导航
县域城镇体系规划(说明一)
沅陵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2003—2020年)
说 明 书
湖南城市学院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
湖南城市学院城乡规划研究所
二○○五年五月
第一章 概况
|
第一章 概 况
沅陵县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怀化市北端,沅水中游,历为“湘西门户”,地处云贵高原向江南丘陵过渡地带,其地理位置坐标为东经110?05′~110?08′,北纬28?04′~29?02′之间,东临桃源、安化,西毗泸溪、古丈、永顺,南接溆浦、辰溪,北靠张家界。全县总面积为5825.51平方公里,为湖南省之冠。
沅陵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全年平均气温在16.6℃,全年平均霜期为93天,无霜期为272.2天,年平均降雨量1440.9毫米,冬季偏北风和东北风,夏季多偏南风和西南风。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8%,年平均蒸发量为1215.8毫米。
二、行政区划
沅陵县现辖沅陵、凉水井、麻溪铺、明溪口、官庄、五强溪、七甲坪、筲箕湾8个镇和借母溪、二酉、马底驿、七甲溪、幸福、盘古、清浪、深溪口、肖家桥、陈家滩、楠木铺、杜家坪、太常、火场、北溶15个乡。总人口640445人,其中农业人口514709人,非农业人口119868人,少数民族人口为337522人,占56.29%。
三、历史沿革
沅陵县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远在春秋时期属楚巫中地,战国属楚黔中郡,秦属黔中郡,至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始置沅陵县属武陵郡,隋属辰州和荆州,唐武德二年属辰州,五代(后梁开平六年)属马楚,宋属荆湖北路,元属湖广行中书省辰州路,明属湖广布政使司辰州府,清(乾隆六年)属辰水州靖兵通道,民国(三十年)属湘西行署,1949年10月8日,建立沅陵县人民政府,1950年属沅陵专区,1952年8月属芷江专区,1952年12月属黔阳专区,1968年属黔阳地区,1981年属怀化行政公署。
四、社会经济概况
(一)人口
2002年底,沅陵县在册户数为169179户,总人口640445人,其中男329176人,女305401人,总面积5825.51km2。户均3.7人,县域人口平均密度109.9人/km2。由于本县目前经济不发达,就业机会不多,外来人口少,但随旅游业的发展,带动第三产业的增长,外来人口将有一定幅度的增长。
沅陵县域23个乡镇的人口分布的一个特征是,沿G319分布较多,高山地带分布较少,人口地域分布不均。2002年全县男女人口性别比例为107:100(以女性为10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6.35,处于人口学定义的96-106平均范围之外,这与农村“重男轻女”的思想有密切关系,应引起重视。
(二)经济发展情况
2002年沅陵县国内生产总值326334万元。自95年来年均增长7%,其中第一产业61648万元,第二产业147758万元,第三产业54628万元,三级产业结构比例关系为38.8∶31.2∶30(剔除中央、省属企业因素后。)国内生产总值发展速度比全市低2.5个百分点。
沅陵县经济发展缓慢,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过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不大,工业规模小,支柱产业带动能力弱,农业结构层次低、农业产业化经营没有从整体上取得突破,工农业产品科技含量不高,整体经济竞争力弱。《沅陵县“十五”计划》提出到2005年三级产业结构调整为(31∶35∶34),(剔除中央、省属企业因素)。
第二章 区域发展条件评价
一、有利因素
(一)自然资源优势
1.土地资源
沅陵土地总面积为582550.51千公顷,其中耕地39919.9千公顷,林地477623.5千公顷,园地4173.1千公顷,水面24.1千公顷。
2.动植物资源
沅陵县境内生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县域内乔木、灌木和木质藤本等森林植物1175种,尤以稀有珍贵树种属国家、省级保护的多达56种,其中属国家一级保护水杉、珙桐两种、药用植物1630种,野生动物种类繁多、其中有药用动物101种、丰富的生物资源为沅陵发展经济林和高效农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3.矿产资源
沅陵县地质的变迁育出多种矿藏,矿种多、分布面广,已开发利用和初步查明的有金、铁、铜、硫铁、锑、锰、钨、钒、银、镉、铀等12个金属矿,煤、磷、重晶石、石煤、石灰石、金刚石、铝土、钾长石等8种非金属矿,金属矿以铁、金、硫铁矿为主,分布最广,储量较大,非金属矿以煤、石煤为主、储量亦较丰富。
4.水能资源
沅陵县境内水能资源丰富,境内溪河密布、有大小溪流910条,总长3888.55公里,其中流域面积在3平方公里以内有466条,拥有大小水库129座、水力蕴藏量295万千瓦,已开发170万千瓦,仅利用1/2强,现沅陵县境内拥有五强溪、凤滩、高滩等大中型水电站,有溪水总面积32490公顷,其中可养面积500公顷。
5.旅游资源
沅陵县域内有凤凰山少帅森林公园,夸父自然景区,被誉为湖南“九寨沟”的借母溪沟谷森林自然保护区及辰州水国龙城,河涨洲一线三塔奇观,天下辰龙第一关,高华山,“地下奇宫”无缘洞,三水斗奇、鼓锣岩、鼻孔岩瀑布等自然景点和宗教街,五强溪、凤滩水电站与古风遗韵的民间习俗等人文景观、具有自然、人文、古代文化与现代科技完美结合的独特风景旅游资源。
(二)经济发展优势
1.良好的政治、政策大环境,为沅陵县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机遇。
沅陵所属的怀化市地处湘贵边境,在湖南省域开发的整体战略中定位为湘西的区域中心城市和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根据国家的宏观生产力布局,怀化及湘西其它地区都属于长江中游产业带和以武汉、重庆为中心的武汉经济圈和成渝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峡工程的兴建,国家开发中西部地区和“东靠西移”战略给沅陵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给怀化市东部门户与通道的沅陵县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
2.农业基础好,为工业化提供了充足的原料。
沅陵的农业生产正逐步向效益型、开放型、市场型农业转化,利用遍布各乡镇的农技推广站,发展多种经济作物和特种养殖业,不断调整产品品质构成,引进农产品深加工项目,致力于打造农业产品知名品牌。
(三)工业发展潜力大
1.沅陵县的石灰岩、石膏、煤矿等矿藏丰富,为建材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供应,水泥和石膏已成为沅陵的支柱工业产品。
2.沅陵距怀化市区仅147公里,G319联系方便,电力充足,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普及程度高,为沅陵县建设怀化市外迁工业基地提供了良好基础。
3.沅陵工业基础良好,矿产采掘业、食品加工业、医药工业、林业加工业等工业已初具规模,高档化纤,生物制药发展前景良好,为沅陵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四)基础设施
1.电力设施
沅陵县电力电源来源于华中电网,县域供电形式是水电,县域内有110kv的输电线路6条,110kv变电站四座,35kv变电站两座,沅陵县现有五强溪水电站、凤滩水电站,高滩水电站、岩屋潭水电站、洞潭水电站、挖鱼槽水电站,其中五强溪年平均发电量53.7亿千瓦,保证出电25.5亿千瓦、高滩电站保证出电1.26万千瓦、电力供应充足。
2.电讯设施
沅陵县电信通讯发展迅速,全县15个乡镇实现程控电话改制,已建成交换机容量52000门,固定电话用户达47361户,电话普及率达到13.36%。
3.给水
沅陵县域内地下水资源丰富、地下水资源量为8.83亿立方米、储存量8.06亿立方米、地下水已开采量2274.47万立方米,井泉洞水6307处,排水量7.2亿立方米、沅陵县城现有一供水量为2.5万m3/日水厂,水净化能力2万m3/日,水厂占地面积为30亩。
二、不利因素
l.农业生产落后,竞争力弱
沅陵县的农业生产未充分转向市场化,产品种类单调,以传统农产品居多,新品种和特色品种少,农产品深加工比例低,生产、加工、销售环节分裂,比较效益低;农户以分散经营为主,自给自足经济占相当大比重,生产效率低。
2.工业化程度低,支柱产业少
沅陵的工业门类不齐全,工业化程度低,工业企业分布分散,四处开花,既影响环境,又难以形成规模,全县除竹木加工以外,其他工业如食品、造纸、医药、林业等均只有1-2家企业,难以形成整体优势。
3.第三产业不够发达
沅陵县的商贸流通业主要面向本县城镇和农村人口,以农产品和日用品交易为主,缺乏在更大区域内有影响的专业流通市场,科技信息业发育不足,文化设施少,缺乏旅游设施。
4.科技人才缺乏,技术落后
沅陵县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6076人,其中四分之三的专业技术人员集中在医疗和教育部门。全县每万人拥有的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为62.2人,低于怀化市平均水平(69.5人);农业技术人员152人,约占农村入口的4‰。全县严重缺乏企业管理、经济金融、法律等方面的人才以及各种技术专家,人才缺乏、技术落后已经成为制约沅陵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第三章 城镇发展战略
一、战略依据
党的基本路线和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依托西部大开发与加入WTO的历史机遇,高举开放兴沅大旗,着力实施产业带动、城市驱动、旅游推动、交通拉动战略,认真打好民族牌、边界牌、生态牌,全力加快农业产业化、山区工业化、农村城镇化进程,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使“湘西明珠”更加璀璨夺目。
二、发展战略
(一)全县宏观战略目标:以经济工作为中心,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围绕脱贫致富,库区移民安居乐业的总体目标。继续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加速农业产业化、山区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和经济社会信息化进程,扩大经济总量,提升经济质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布局,推动优势产业、优势区域的跨越式发展;积极发展经济、加快与国际经济的对接与融合;促进社会事业进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注重合理利用资源和环境保护,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人口增长:到2010年全县人口控制在67万人左右,到2020年总人口控制在72万人左右。
2.经济总量:国内生产总值由2002年的32.63亿元发展到:近期(2010年)达69.95亿元,年均递增10%;远期(2020年)达151.01亿元,年均递增8%。
3.结构调整:三种产业结构由2002年的18.9:60.1:21调整至2010年的16:48:36;2020年的13:40:47。农业形成产业化、专业化、市场化的新格局;基础工业稳固,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绿色产业成为第二产业的主体。建立起以旅游服务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体系,努力实现旅游资源大县向产业强县的跨越。
4.社会进步:社会结构不断完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等级公路网密度2010年达到23%,2020年达到3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2010年达到70%,2020年达到80%,城镇从业人员医疗、养老、失业三项基本保险覆盖率2010年达到35%,2020年达到50%。
5.技术进步: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步提高,2010年达到50%左右,2020年达到60%左右。
(二)经济发展战略
1.西部大开发门户战略:随着交通条件的进一步改善,沅陵县的门户位置将会更加突出,G319、长渝高速公路的建设,怀化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的重要性,决定了沅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沅陵成为中部进入西部的必经之路。同时也对沅陵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沅陵未来的发展建设需要充分体现促进门户的形成和作用的更大的发挥。
2.产业集群战略:我国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企业规模小,空间布局零散,企业之间缺乏联系和协作,很多地方呈现一种“镇镇设厂,村村冒烟”的情况。这种发展模式在一定时期有其积极的作用,如促进非农化、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地方财政等,但是同时也有很多弊端,如造成重复建设、占用耕地、破坏环境等,更重要的是它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难以凝聚成“合力”,难以形成地方竞争优势,也可以说这种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硬环境的创造和软环境的完善。硬环境的创造是指要创建特色产业园区,在园区内统一建设、统一管理、这是促进产业集聚的空间载体保证。软环境的完善主要是包括:采取不同的方式营造鼓励创新、创业的氛围;重视企业家对于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务实的地方政府和积极的政策措施等,这些是促进和保证产业集聚的必要条件。
3.农业产业化战略:农业在现在和将来对于沅陵县的经济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积极的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实施农业现代化战略,是沅陵县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而在今天,这种结构的调整应该面向我国成功加入WTO的大背景,有更加广阔的视角。充分利用有利的条件,积极主动地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大力发展具有国际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合理配置土地、水、资金、技术等资源,使农业资源有序地向国际竞争力较高的农产品转移。总的来讲,就要是主动减少粮油等土地资源密集型农产品的生产,增加优质果、菜、花卉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增加牛、猪、鸡等畜禽产品及加工品的生产。
(1)强化市场意识:从沅陵县的实际出发,在坚持粮食等基本农产品总量稳步增加的基础上,通过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使农业比较效益和农民收入得到提高。在调整思路上,要以国内国际市场为导向,以科技进步和宏观调控为手段,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协调发展为目的,在具体的调整方向上要强化市场意识,结合沅陵特色,大力发展有出口优势的稻米、茶叶、水果、水产等农产品,增加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比例。
(2)强化集约意识:通过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尽快与国内国际市场接轨,不断扩大规模,提高竞争实力,具体做法就是抓好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就沅陵而言,就是继续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基地建设,使之上档次、上规模。
(3)强化品牌意识:要着力在提高农产品质量上下功夫,加入WTO后,从政府官员到普通的农户都要提高产品质量意识,努力创造品牌。结合沅陵的实际在无公害优质稻米、无公害水果、茶叶等绿色食品上下大力气,争取创出品牌。
4.城镇化战略:城镇化与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相互促进的关系,根据我国地理学家周一星的研究,两者的关系在前期主要为工业化的进展促进人口向城镇集聚,表现为经济发展促进城市化;后期主要表现为较高的城镇化水平所直接带来的生产集约化、生活集约化、管理科学化和文教科技的进步等一系列的结果促进了包括工业化在内的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沅陵县的城镇化水平比较低。城镇化战略应该成为规划期内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战略思路,加速城镇化进程,是实现沅陵县经济发展总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的有效途径,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是高效益利用沅陵有限资源的有效途径。
(三)城镇化战略
1.城镇化战略总目标:完善县域城镇体系的等级、规模、职能结构,建立产业特色突出,竞争能力强,就业空间大的城镇经济、组建人口规模合理、设施完善、生活居住环境良好的不同等级的城镇,形成城镇之间联系快捷、畅通的开放型、生态化的城镇网络。
2.战略具体目标:
(1)加快城镇化进程,集中投资城镇,引导社会资金和人口向城镇集中,实施生态移民,大幅度提高城镇化水平,到2020年城镇化水平达到44%左右。
(2)大力发展城镇经济,提高收入水平,增强吸纳农村人口的能力,到2020年,非农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例达到60%以上。
(3)建设绿色生态屏障,生态保护和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森林覆盖率保持在70%左右,基本实现生态良性循环。
(4)提高教育科技水平,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逐年增加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投入,技术改造投资年均递增18%,科研开发经费占GDP的比重达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