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人民政府移动APP| 政务信息公开发布流程| |投稿教程|加入收藏|设为首页|手机版|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乡镇政府>凉水井镇>机构信息>详细内容

凉水井镇简介

作者:凉水井镇 来源:凉水井镇 时间:2017年06月14日 点击:2,079 【字体:

凉水井镇位于沅陵县南部,圣人山北支和蓝怡山之间,居沅水(中游)南岸,离沅陵县城仅9公里,东与马底驿两乡接壤,南与溆浦县和荔溪乡相连,西与麻溪铺交界,北临沅水。地理坐标:东经110°40′53″∽110°40′17″,北纬28°11′17″∽28°33′06″之间。凉水井镇是沅陵县区划调整最彻底的乡镇之一,新镇由原来凉水井区的凉水井镇、张家坪乡、张家滩乡、渭溪乡及郑家村乡5个村组成。镇域面积560.5平方公里,为全县第一,全省第二;耕地面积4494.8公公顷。2016年,通过建制村合并后全镇辖45个村(居)503个村民小组,13900多户,65000余人。这里山清水秀,气候温暖,民情纯朴,终年温的,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年均气温16.6℃,积温6063℃,全年无霜期272.2天年均降雨量1440.9毫米,一年四季分明,为沅陵南部林、粮、牧区。

千年古镇:历史悠久 人文荟萃

凉水井镇建设可沿溯到虞夏商周,凉水井地属荆楚,春秋战国属楚之巫中及黔中地;秦置中郡(郡治今太常窑头村),区属黔中郡,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始置沅陵县,属武陵郡,凉水井亦从属武陵郡县,唐、宋、元、明属辰州路、府及泸溪郡沅陵县,清代(1644—1911),属沅陵五都,辖一、二、三、四、五、九里,一里为老鸦溪;二、三里为蓝溪内之灰窑(凉水井)、长田(刘家坝)一带;五、九里为杨家坪一带,西达荔溪,南界溆浦。民国期间凉水井区境,先后更划为第二区、第四区和六、七两区。1949年9月18日,沅陵解放,凉水井区境内第四区,1952年析四区为八、九两区,1961年合八、九两区为凉水井区。有汉、苗、土家、白、回、侗、瑶、壮和维吾尔等9个民族。

纵观古今,在凉水井镇这块土地上的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唯有新中国建立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也孕育了千千万万的优秀儿女:清代有名列湖南四才子之一的李沆训,有钦赐振威将军的吴安康,有官居吏部主事、执掌印鉴七载给京城内外大臣赴任发任命状不取分文的张称达,有九岁能诗(《著有《心寿阁》诗集一卷》)才女李筠仙,然而亦有中共一大代表而后背叛祖国人民的周佛海。新中国建立后,更是人才辈出,分布在祖国四方及海外工作的知名人士百多,其中有张德仁等著名教授19人,航空航天专家吕琳等总设计师、总工程师20人,刘永寿等地师级以上的军政领导18人,县团级以上的党政军干部41人。还有蜚声中外的杂交水稻专家李必湖亦出生在镇内。

自然资源:类型多样 物产丰富

镇境内地势南高北低,海拔差异较大,相对高度为1265.3米,全境平面图似一片披状式烟叶,气候四季分明,属亚热带。南境圣人山和羊皮帽两山遥相对峙,绵延起伏北上,成“U”形囊括渭溪、张家滩两乡全境。五里山东延至肖家冲与蓝怡山相接,转向南下直抵圣人山东,与圣人山北支成长形三角环状,鸡公山脉蜿蜒西行,与洪山界相连,群峰并立,丘岗棋布;猛虎岗顶,北望陈龙界山脉,西观鸡公山,四面群山环绕,置凉水井镇于千亩沃野之中。郑家村乡西背沅水,东临马底驿乡,横卧陈龙界山岭北侧。湘黔公路横穿东西,越张家坪、郑家村、凉水井、苦藤铺四乡境内。全镇地处中低山丘陵区,在全镇95.0643万亩总面积中,山地69.9691万亩,占总面积的73.6%;丘陵18.7985万亩,占19.65%;岗地20940亩,占1.83%。

镇内溪涧纵横。全境有大小溪流37条汇成蓝溪、江溪、阳五溪等三条主要溪流。其中蓝溪至凉水井转向曲折西流,注入沅水。

蓝溪又名蓝溪河,居镇内三溪之首,有东西两源。东源出渭溪圣人山麓;西源出南部羊皮帽山。两源流经张家坪、渭溪、张家滩三乡,汇合于张家滩两岔溪,向西北流入岩屋潭水库,又复西折,经凉水井镇与枯藤铺乡,于蓝溪口注入沅水。蓝溪全长68公里,流域面积567.6平方公里,高差600余米,干流坡度3.58%。年平均流量16.4立方米∕秒,积雨面533.77平方公里。支流多,水系发达,主要支流有鲁溪、下蒙溪、人言溪、官溪、衙司溪、洞溪、冉溪、枫溪、渭溪、水田溪、黑溪、黄溪、小枫溪、仲盘溪、血落溪等26条,共长183公里,其水形分布状如雨伞,俗有“蓝溪一把伞”之喻。两岸多森林,中游多石灰石和水 岩,水土不易流失,水中含石灰质多,泥沙易沉淀,溪水清澈蔚蓝,故名蓝溪。蓝溪终年水旺,据资料记载:1959—1975年全年平均流量12.9立方米∕秒,最大月平流量为53.2米∕秒,出现在1975年5月。最小月平流量0.797立方米∕秒,出现在1960年12月。蓝溪100年一遇的大洪水出现在1932年,秒流量3068立方。一般旺水季,小船可通至张家坪、张家滩。溪水可灌田万余亩。溪流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理论蕴藏量为4.43万千瓦。1987年底止已开发的岩屋潭、岩屋潭二级、四方岩、六都坪等四个水电站,装机11600千瓦。溪内鱼多,仅岩屋潭水库,年产鲜鱼50000公斤以上。

江溪位于郑家村乡东北部,南源涟泗溪村燕子湾水库,曲折北流,经涟泗溪、金花殿、江溪口三村入深溪口乡境内。江溪宽约15米,全长15公里,主要支流有黑冲水、树皮溪、木里溪、金家溪、测溪等,共长21.5公里。

阳五溪位于郑家村乡西部,源于郑家村羊棚垭,流经郑家村、兆吉田、檀木坡三村,至白田乡蚂蟥头入沅水,全长11公里。溪面狭窄,全溪床呈红褐色,多凌状石块,水流量小,平时雨落水涨,雨停水消。

镇内矿产资源丰富:其中金矿、铜矿、赤铁矿、锌矿、硫磺矿、铀矿、方解石矿、磷矿、煤矿、锑矿、石灰矿、石煤、钒矿、朱砂矿、耐火石矿、硅矿散布区境。粘土,境内甚多,凉水井镇的云从洞和王家岭村及张家坪乡的寺田坪、肖家冲、腊塘等村,地下藏量最多。云从洞王家岭两地粘土,早在清代就为人民利用制作陶器原料。耐火石,产郑家村乡何家村地,1958年大炼钢铁时,全县炼铁土高炉炉条,均由此处开采供给。

全镇竹类资源丰富,农民有丰富的种竹经验,在庭园、山坡广为栽植。据林调资料记载,全镇有楠竹851亩,87790根,主要分布在张家坪、张家滩和凉水井3地,以湖田冲、法官堂、后坪、鲁溪4村最多,为镇内制作箩筐等主要原料的供应地,农民精细培管,楠竹面积逐年扩大,竹质不断提高。小径竹、鱼泡竹、紫竹、藤竹等4种面积140余亩,主要用于美化庭园,制作家具和生产用品。散生小杂竹,主要有毛竹、斑竹、水竹、罗汉竹等品种,用于造纸工业的材料,每年入冬后,农民多有上山砍伐,年采伐量在75万公斤以上。

旅游资源方面,凉水井镇境内岩屋潭水电站建筑新颖,林木苍翠,花卉繁多,大坝雄伟壮观,气候宜人。登大坝放眼北望,波光闪烁,青山倒影如画如屏;泛舟北上一公里,右有尖岩,岩上三尖鼎立,传为神仙架釜之地。左入县林业科研所,登猛虎岗鸟瞰四周,重岭叠翠,万亩平湖陈眼底。年产50000公斤鲜鱼的芭蕉寨渔场亦在其中,芭蕉寨四面环水,昔为兄弟民族集居之地,现为凉水井镇渔场。寨上建有房舍,花果丛生,生机盎然。立渔场北望湖沿,农舍处处,竹林成片。乘船东上,过三门洞,越黄土坡,入枇杷潭至寺田坪右入洞溪,此溪清澈见底,游鱼可数。水源出自檐子洞、八仙洞、鸡公岩、猪楼洞、九仙洞、雪花洞、李子洞、蜜眼洞、七仙洞、锅底潭、花洞等处,故名洞溪。洞溪两岸苍松挺拔、溪源石洞天生。洞中溶石千姿百态,怪石嶙峋,往观者无不依恋,且每个洞都有一段美妙的传说。

此外,镇内森林植物种类甚多,据不完全统计,生长在镇内的主要乔木、灌木、曼木等共有49科、386种,占全县主要林木996种的38.8%。森林中的乔木层,常见树种有马尾松、杉木、樟木、楠木枫香树、柳杉、光皮滑、黑壳楠、黄连木、烤树、青岗栎等30余种。灌木层中常见的为榉木、杜鹃、柃木、盐肤木、胡枝子、黄栀子等100余种。木本粮食有板栗、罐栗、白栎、麻栎、柿等品种。植物油有油茶、油桐、仿栗、核桃、胡桃、山苍子、糠皮树等树种。木本药材有黄柏、杜仲、苦木、黄连木、十大功劳、黄栀子、黄精、银杏、五倍子等树种。果木品种繁多,计有桃、李、梨、枣、柿、柑桔、樱桃、枇杷、杏、梅等品种,引进树种有银杉、火炬松、湿地松、加拿大杨、墨西哥柏等35个品种。木本花卉有玉兰、山茶、桂花、雪松等品种。有国家保护的青线柳、阿里香、鹅掌秋、红豆杉等18个树种。曼木类有小木通、三叶木通、鸡血藤、紫藤、猕猴桃、野葡萄、金银花等。

民间文化:底蕴深厚 源远流长

佛教创始人释加牟尼。东汉初,传入沅陵,唐代最盛。明清两代在凉水井镇境建寺、庙、庵30座。其中以南岳庙为大,内有方丈、住持、监院、知客、四众(即出家男女僧尼,在家男女居士)。佛教节日有农历4月8日释加牟尼诞辰,7月15日盂兰盆节。民国时期,在上述两节中,区内的善男信女(虔信佛教者)无不手提食油(茶油或菜油0.5---1.5公斤),身带香纸及大米一升(寺庵供给朝庵者至少饭一餐)赴寺庙还愿、焚香拜佛以祈佛保佑家中清寨。此间亦有为父母祈祷健康长寿烧香拜佛者,手握“香凳”(新做的四脚小凳,凳面一端钻有3眼作插香用)凳面一端插有点燃的三柱“信香”(特制的大于普通香的一倍),身背黄包袱,随着唱“拜香”的高亢起落音调三步一跪,五步一拜(唱拜香者为当事人请的)。一般烧“拜香”是农历7月15,这天黎明在家中堂屋(烧拜香者得在拜香前斋戒淋浴3日)起拜,直拜至庵中“敬香、还愿”(先为母亲病痛向庵上许下的东西)后,回家(不拜不跪)设筵相待直系亲属告终。此类活动直延抗日战争后期方始减少,建国后不复再见。

佛寺庵堂,在建国前一般都有僧尼管理,半数以上寺庵皆有固定庵产(如田地),长年香火不断,如遇佛节,都有百人、数百人乃至千人朝拜,以张家坪乡松溪桥村的南岳庙香火最盛,每年农历4月8日和7月15日,焚香拜佛者络绎不绝,日达千人。

凉水井镇道教悉为《火工道士》属在家“符篆派”、“正一教”,道士可娶室。境内有道士48人分居各乡,在各属领地内为崇迷信者用道术斋醮科仪,驱神捉鬼,祛邪镇妖,多为病丧者家打醮祈禳。

形式有二:一为超度亡魂,名“大法事”;二为求保生人,名“小法事”,道士打醮携有云斗、朝、印章、令尺(上书“雷霆祖师”前,口诵经文或吭声吟唱经文伴以唢喇、响铃、镲钹、锣鼓之声,近听颇为悦耳,另给丧家作法事安葬尸身、下厝。

新中国建立后,经过大力宣传“破除迷信”活动,信迷信者逐年减少,道士皆弃迷信职业从农。1980年后,少数迷信职业者---道士复操旧业,为农家祈禳、安葬、看地,群众崇信道教者日有回升。

天主教,于清光绪1907年传入沅陵。1908年,在今凉水井镇凉水井村凉一组吕志仕家设教会讲道所,尔后改为“凉水井支堂”,由刘瑞仪为传教士,杨蔡林(女)为布道员。平时开堂讲述耶稣事迹,礼拜天(星期日)聚教徒和信奉天主者于教堂进行宗教活动(叫做礼拜)。礼堂设识字班教家庭妇女识字、宣讲睦邻,孝敬父母和讲述入天主教意义,是时入教者达四十余人。

凉水井镇群众历好辰河高腔,殷实户之喜庆,必相邀高腔唱者作“围鼓”(即不着装饰的高腔唱者围坐一圈伴以唢呐锣鼓唱高腔)以贺。男至不惑之年,每当暮行途次多有慢步高腔以却其劳;年轻人,亦有哼高腔而抒情者。正常年景,春插将毕,镇内之张家坪、李家巷、凉水井、桐油坪、张家滩等地必有一处集资请高腔班子搭台唱戏,吸引四乡民众往观,热闹一时。

1987年11月,渭溪乡水田溪村21岁的初中毕业生张良孝,邀约本村和克铺村戏曲爱好者24人,拜师张先凯,组成“渭溪乡水田溪青年业余剧团”,排演辰河高腔。张先凯无私传艺,张良孝发愤自学,经月生、旦、净、丑样样内行,为本地人熟知。演出的剧目有《康熙访贤》、《金香记》、《双状元》、《潘丹兰》等。冬闲之时,率团在麻溪铺区之池坪、竹园、坳坪和区内张家滩、渭溪等乡扎台演出,均受到观众好评。

1958年,渭溪乡徐家村毛家发等人,成立“渭溪高腔剧团”服饰齐全,道具乐器完备,农闲时在乡村演出。“文化大革命”时剧团时办时停,至1979年重新调整恢复,招收戏曲爱好青年30人,组成35人的戏班子。1986年春节在渭溪乡政府演出,1987年去张家滩、郑家村两乡演出,所到之处,均收到群众好评。

1986年5月,张家坪乡李家巷村25名高腔爱好者,延聘爱好辰河高腔登台献艺40年之李元鑑为师。李为继承发扬戏曲事业,将积40年之舞台技艺悉授剧团诸人,使该团迅速成长为镇内优秀剧团之一。时逢年节,应村组相约登台献艺。剧目有《秦香莲》、《二堂审子》、《薛丁山》、《穆桂英挂帅》等十余出名剧,年演十场以上,观众达6000人次。

镇内现有流散文物14种,计215件。古文化遗址23处,即:冉家村洞穴遗址、文家嘴遗址、真鸭湾遗址、渡口遗址、荷包丘遗址、田码头遗址、木器厂遗址、田家坪遗址、大码头遗址、印家河坪遗址、担水丘遗址、棕坪遗址、坪上遗址、柑长田遗址、顺口丘遗址、桥坪寺遗址、洪二组瓦窑遗址、姚家塘遗址、肖家坪遗址、五里亭遗址、张家组遗址、文家嘴窑群、蓝溪口古遗址,以上均系汉、商、战国、周朝新石器时代遗址。古迹方面。文昌阁,建于清光绪2年(1876),木质阁楼,三层六方,底层青硅合围,高约10米,圆周约15米,三层瓦檐均搬六角,顶层中耸阁尖,以有色陶瓷葫芦宝顶为饰,阁檐口悬吻兽,阁形古朴典雅,纯属古建筑之风。“文化大革命”期间,阁楼多处损坏。1985年,张家坪乡政府投资千元整修一新。1986年改为乡文化楼,内藏图书2000多册。南岳庙,位于张家坪乡松溪桥村,清道光二十五年(1846),邑人胡禹天、胡敬康、胡金生等人为首主修。民国22年重修。据说老有衡山“南岳”,而“南岳庙”则是新“南岳”。当时殿堂繁多,规模宏大,菩萨近百,常年烧香拜佛之人络绎不绝。寿星桥,位于郑家村乡檀木坡村栗家组,清宣统元年(1909),桥身全为石料供成,长、宽、高度据镇内石桥之冠,此桥至今坚固犹存。五里坪汉墓群,位于凉水井村洪二组,据查,该墓群为汉代古墓,其中有两座墓可观墓壁。近处有汉代陶片出现,现保存良好。

城镇建设:脚踏实地 厚积薄发

近年来,凉水井镇紧紧围绕“工业强镇、产业富镇、基础设施建设兴镇、小城镇建设美镇”的工作思路。以凉水井集镇建设为中心,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经省市批准,投资3800多万元实施集镇棚户区658户改造项目,主要实施排污、排水,房屋立面改造,人行道改造和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任务。打造集商业、旅游、休闲为一体的新型城镇。就经济发展而言,农民专业合作社来势喜人,专业合作社联系贫困户均超过15户,贫困户成员比非会员贫苦户平均多增收2000元。我镇大棚蔬菜产业已初具规模,种植面积达2000余亩;蛋鸡养殖达200万羽,其中王家岭鸡蛋远销吉首、泸溪及各大超市,填补了我县现代化规模蛋鸡养殖的空白。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16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4.2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13亿元,实现财政收入1621万元,实现农民人平均纯收入3550元。2016年,全镇民营企业达到108家,产值过100万元的56家,其中规模企业10家,上交税金1497万元,工业经济来势好、后劲足。广达特色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农旅结合项目为凉水井镇农业发展增添了新的体验园,推动农业特色产业规模化发展和助农。大力开发油茶、茶叶、水果林地等,养殖业突飞猛进,养牛、养羊、岩屋潭的养鱼等传统优势产业的培植和调整力度不断加,2016年生猪出栏达3万头,以养殖、种植、木材加工为支柱的产业结构格局初步形成。

丰富的物产资源、深厚的人文底蕴、独特的地理位置(319国道及常吉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加之县“两新”产业园的落户,凉水井镇越来越为世人所瞩目。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是一片充满朝气、活力四射的热土;这是一块景色秀美、人杰地灵的宝地。新的起点、新的追求、新的征途,全镇人民正沐浴着新一轮的金色阳光,为着这片我们深爱着的大地,为着我们共同家园的美好未来,一起思考,一起谋划,一起创造,一起奋斗!

收藏 打印文章
责任编辑:田斌

相关信息

    没有关键字相关信息!